规章制度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概况 > 规章制度 > 正文

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才培养质量达成评价实施细则(试行)

日期:2023年12月26日 20:15 来源:  作者: 点击率:

师范专业认证以师范生人才培养质量达到标准和持续提升为根本目的和落脚点,要求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出发点,设计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采用匹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配置师资队伍和支撑条件,最终通过课程目标、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定期评价和持续改进,保证师范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的达成。为切实保证本专业师范生培养质量的达标及持续改进,依据《呼伦贝尔学院人才培养质量达成评价办法(试行)》制订本实施细则。

一、评价制度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新时代本科教育改革,全面保障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专业内涵式建设,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以及《呼伦贝尔学院人才培养质量达成评价办法(试行)》等相关文件要求,规范人才培养质量达成评价的程序和方法。人才培养达成评价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基本理念,主要采用直接和间接评价结合、定量和定性评价结合、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结合的方法,全面客观地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达成情况。人才培养质量达成评价包括人才培养目标达成评价、毕业要求达成评价和课程目标达成评价。

二、评价机构

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达成评价在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下实施,学院成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领导小组,负责实施人才培养质量达成评价制度设计和总安排,结合评价具体内容,确定评价主体和责任人,具体实施。评价领导小组由院长担任组长,教学副院长、专业负责人为副组长,评价工作组成员由学院督导员、系主任、骨干教师代表、辅导员、用人单位代表和校外专家组成。

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才培养质量达成评价领导小组

组长:吴秀芳

副组长:专业负责人、明兰

成员:学院督导员、系主任、骨干教师代表、辅导员、用人单位代表、校外专家

三、评价数据来源

直接评价的数据来源主要是课程考核材料,包括各理论教学材料(平时考核、阶段考核和结课考核材料)、实践教学材料(实习、见习、研习、专业考察)、毕业论文成绩等。

间接评价数据来源于课程满意度调查、毕业生调查、用人单位等利益相关方调查等资料(含问卷调查和访谈等)。

四、评价达成标准

参照呼伦贝尔学院学分制管理办法及学士学位授予条例中关于学生成绩绩点的相关规定,将毕业要求和课程目标达成值设置为0.7,即达到0.7为评价合格。

五、人才培养目标达成评价

(一)评价依据

在进行人才培养目标达成评价前,应先确认各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人才培养目标达成评价以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教育政策、国家标准等为根本依据,以呼伦贝尔学院办学定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定位为内部依据,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为外部依据。包括培养目标是否符合学校发展对人才培养定位的需求、应届毕业生出口能力与职业期待、当前执行的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需求以及学生和家长的期望等方面。

(二)评价主体和评价责任人

评价主体涵盖本专业学生、教师、学院教学督导、学院教学管理人员、学校相关部门管理人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毕业生、行业部门、学生实习实践单位、校外专家、家长和社会组织等利益相关方。

学院院长、党总支书记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达成评价工作的责任领导(主要责任人),分管教学工作副院长是第一责任人,系主任(专业负责人)是直接责任人。

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才培养目标达成评价工作组

组长:吴秀芳专业负责人

副组长:赵金辉

成员:学院督导员、系主任、骨干教师代表、辅导员、行政主管部门代表、用人单位代表、校外专家、毕业生代表

(三)评价周期与评价方法

1.评价周期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达成评价每学年进行一次,形成“人才培养目标达成评价报告”,包括评价内容、评价依据、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工具、评价结果等,评价过程规范有序,记录完整,可追踪。

2.评价方法

(1)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

由专业负责人牵头,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工作组组织专业教师参与座谈研讨,听取并记录教师对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建议、意见和要求;依据《马克思主义学院毕业生跟踪调查实施方案》收集应届、往届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对学校教育及人才培养的反馈意见,分析内外部需求与当前执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的吻合度,对培养目标合理性进行评价,提出修订意见。由学院院长、教学副院长、教学委员会进行初步评审,然后通过单位走访、问卷调查将修改后培养方案松行业专家评审,根据评审意见进一步修改。修改流程按照学校人才培养档案修订流程执行。

(2)培养目标达成评价

由专业负责人牵头,人才培养目标达成评价工作组搜集整理以下信息:①毕业5年的往届毕业生对其工作单位、职称职务、工作成就等方面的反馈;②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素质、知识和能力的认可度。利用校外、校内评价反馈信息,分析毕业生毕业5年左右的职业发展与专业成就是否符合预期,对培养目标是否达成进行分析,并利用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及相应课程体系修订和完善提出意见和建议。

(四)评价结果及运用

针对评价结果,形成综合分析报告,做好评价记录。评价报告报送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审定,由学院存档,保存6年以上。评价结果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修订的重要依据。

六、毕业要求达成评价

(一)评价依据

在进行毕业要求达成评价前,应先确认各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毕业要求达成评价以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教育政策、国家标准、师范专业认证标准、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定位为依据。

(二)评价主体和评价责任人

评价主体涵盖本专业毕业生、全体专任教师、学工队伍、学院教学管理人员、校外专家、用人单位和学生实习实践单位等利益相关方。

主管教学副院长是毕业要求达成评价工作的责任领导,系主任(专业负责人)是直接责任人。

马克思主义学院毕业要求达成评价工作组

组长:明兰

副组长:魏婉莹、专业负责人

成员:学院督导员、课程团队负责人、骨干教师代表、辅导员、校外专家

评价工作组主要职责:确定和审查本专业各项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个指标点分解和相关主要支撑课程的合理性;确定各指标点支撑课程的权重值;制定和审查评价方法;收集数据,实施评价,撰写报告,基础持续改进要求。

(三)评价周期、评价数据的合理性和评价方法

1.评价周期

毕业要求达成评价每学年进行一次,需保证每届毕业生均经过毕业要求达成评价,形成“毕业要求达成评价报告”,包括评价内容、评价依据、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工具、评价结果等,评价过程规范有序,记录完整,可追踪。

2.评价采用数据的合理性

毕业要求达成情况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来自于内部评价机制中的课程目标达成(公共课、专业课、教师教育类课程、实践教学、毕业论文),数据来源为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含实践)提供的课程过程性评价和期末成绩。二是来自于外部评价机制中的毕业要求达成评价调查问卷中的统计数据。调查对象分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问卷内容围绕八个毕业要求指标点,保证样本发放数量充分,能够充分反映专业毕业生对本专业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

3.评价方法

依据《呼伦贝尔学院人才培养质量达成度评价办法(试行)》,毕业要求达成评价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多种评价方式,定量分析法以课程目标达成评价为主要手段,定性分析法以问卷调查为主要方式。

毕业要求达成评价方式

评价方法

主要形式

评价内容

评价结果

评价周期

组织者

定量评价(直接评价)

课程考核成绩分析

毕业要求每个指标点2-4门课程支撑

课程目标达成评价表

1次/学年

毕业要求达成评价工作组

定性评价(间接评价)

毕业生问卷调查

覆盖全部毕业要求指标点

毕业要求达成评价表

1次/学年

(1)定量评价法(直接评价)

第一步:课程与毕业要求支撑关系及权重值

通过毕业要求达成评价工作组的研究,确定毕业要求每个指标点2-4门课程支撑,根据支撑强度设置课程权重值,每个毕业要求指标点所对应课程权重之和为1.0。

第二步:毕业要求达成评价计算

根据毕业要求每个指标点的支撑课程,以支撑课程目标达成数值乘以该课程权重后,求取平均数,得到该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评价值。根据各指标点评价数值求取平均数,得到该毕业要求的达成值。

毕业要求达成评价结果表(直接评价)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1

毕业要求2

毕业要求3

毕业要求4

毕业要求5

毕业要求6

毕业要求7

毕业要求8

达成值









评价结果









(2)定性分析法(间接评价)

第一步:设计调查问卷,开展问卷调查

针对用人单位、毕业生(含应届毕业生)开展问卷调查,问卷调查中对八个毕业要求(师德规范、教育情怀、学科素养、教学能力、班级管理、综合育人、学会反思、沟通合作)的评价结果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很不满意五个档次,用调查结果为满意及以上的人数除以总人数得到的数值,为毕业要求达成值。

第二步:计算毕业要求达成情况

设置用人单位调查、毕业生调查权重,用人单位占30%,毕业生占70%,根据问卷调查调查数值,计算出毕业要求达成值。

毕业要求达成值=用人单位调查得分*权重+毕业生调查得分*权重

毕业要求达成评价结果表(间接评价)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1

毕业要求3

毕业要求4

毕业要求5

毕业要求6

毕业要求7

毕业要求8

达成值








评价结果








(四)评价结果及运用

评价报告和评价记录由学院存档,保存6年以上。评价结果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档案修订及课程体系调整的重要依据。

七、课程目标达成评价

(一)评价依据

课程目标达成评价以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要求为依据。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是毕业要求达成评价的基础,其可靠性和合理性决定毕业要求达成是否真实有效。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的依据为课程教学大纲和考核材料,含笔试、实践、其他方式。

(二)评价主体和评价责任人

评价主体涵盖本专业学生、教师、学院教学督导、学院教学管理人员、学校校外专家等利益相关方。

系主任(专业负责人)是课程目标达成评价工作的责任领导,授课教师是是直接责任人。

(三)评价周期与评价方法

1.评价周期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达成评价每学期进行一次,包括课程达成计算表和评价报告,要评价过程规范有序,记录完整,可追踪。

2.评价采用数据的合理性

专业课程目标达成情况所采用的数据内容为通过支撑毕业要求的关联度程度所确定的课程权重系数,通过对各门课程(含实践)的形成性评价(平时成绩、阶段成绩)和期末考试进行课程目标达成公式计算。数据来源于任课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课程评价记录和成绩单。

3.评价方法

达成评价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多种评价方式,定量评价方法主要根据历史文化学院课程目标达成计算表进行计算。定性评价法依据课程调查问卷,进行分析。

第一步:根据马克思主义学院课程目标达成计算表进行计算

课程总成绩由平时成绩、阶段成绩、期末成绩三部分构成,课程分目标在三部分成绩中均有所覆盖和体现,权重比例由任课教师依据课程实际自行划分安排。

课程目标达成计算采用课程考核成绩分析方法,计算公式如下:

(1)课程分目标达成情况=

[平时课程分目标考核方式的平均分*成绩比例+阶段课程分目标考核方式的平均分*成绩比例+期末课程分目标考核方式的平均分*成绩比例]/分课程目标考核方式所占的成绩比例总和

(2)总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分课程目标达成之和/课程分目标总数

第二步:形成评价分析报告

任课教师依据课程目标达成计算结果并结合定性评价结果,综合分析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形成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分析报告。主要内容包含:课程目标、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课程目标与评分标准的对应关系、评价方法、评价依据、评价结果、结果分析、改进措施等。

(四)评价结果及运用

针对评价结果,形成综合分析报告,做好评价记录。由学院存档,保存6年以上。评价结果有利于发现教师授课中的短板,持续改进教学质量。

本实施细则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制定并负责解释。

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1年8月

附件1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要求合理性调查问卷(毕业生)

毕业要求指标点

毕业要求具体内容

选项(请在相应选项划

非常不符合

不符合

比较不符合

不确定

比较符合

符合

非常符合

师德

规范

增强政治意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落实根本任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遵守师德规范:具备良好的师德修养,明晰中学教师职业行为准则,能自觉遵守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中学思政课教师。








教育

情怀

树立职业理想:具备崇高的职业理想,热爱中学教育事业,形成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职业认同和职业情感。








综合素质过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








成为“四有心人”:具备爱心、责任心,工作细心、耐心。情系学生,能够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学科

素养

具备知识能力:系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知识、原理和技能,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其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表现形式与教育意义。








明确学科关联:明确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科的逻辑关联,了解学习科学的相关知识,注重知识的整合与融通。








注重实践基础:了解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具备运用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

能力

开展专业教学:掌握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的基本内涵和要求,明确课程标准、教材、教学之间的关系。了解中学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具备依据中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的教学能力。








扎实教学功底: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具备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普通话等教学基本功,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表达能力、文献阅读能力。








掌握教育技术:了解中学教育教学基本规律,掌握基本的现代教育技术及应用方法,能够将教育技术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结合,利用教育技术优化课题教学、转变教学方式。








班级

指导

树立德育理念: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在班级指导中把学到的中学德育原理与方法运用到班级实践活动设计中。








掌握管理策略:掌握班级组织建设和管理的策略与技巧,在教育实践中运用班主任班级管理的方法,并组织班级、培养班集体意识,获得班主任工作有效体验。








开展德育活动:能够在教育实践中,担任或协调班主任工作,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等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综合

育人

理解、掌握综合育人理论:了解中学生思想品德培育、人格塑造、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与方法,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价值,掌握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的教育规律。








开展综合育人实践活动:掌握德育及综合育人的途径与方法,结合多种教学模式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达到育人效果。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校园文化和社团活动等育人活动,具有综合育人的积极体验。








学会

反思

树立发展意识: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形成专业发展意识。








了解发展动态:了解国内外和本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了解行业实际及自身特点,结合本地区发展需求合理进行学业、职业生涯规划。








掌握反思技能:掌握批判性思维方法和反思技能,能够发现、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








沟通

合作

参与合作学习:充分认识学习共同体的重要性,具有团队协作的意识,积极参与和开展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中获得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的体验,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并在见习、实习、研习中加深体验与感悟。








具备沟通能力:掌握团队沟通合作的技能与方法,能够在教育实践中具备与学校领导、同事、学生及家长进行有效沟通交流的能力。








附件2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要求合理性调查问卷(用人单位)

毕业要求指标点

毕业要求具体内容

选项(请在相应选项划

非常不符合

不符合

比较不符合

不确定

比较符合

符合

非常符合

师德

规范

增强政治意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落实根本任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遵守师德规范:具备良好的师德修养,明晰中学教师职业行为准则,能自觉遵守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中学思政课教师。








教育

情怀

树立职业理想:具备崇高的职业理想,热爱中学教育事业,形成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职业认同和职业情感。








综合素质过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








成为“四有心人”:具备爱心、责任心,工作细心、耐心。情系学生,能够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学科

素养

具备知识能力:系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知识、原理和技能,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其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表现形式与教育意义。








明确学科关联:明确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科的逻辑关联,了解学习科学的相关知识,注重知识的整合与融通。








注重实践基础:了解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具备运用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

能力

开展专业教学:掌握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的基本内涵和要求,明确课程标准、教材、教学之间的关系。了解中学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具备依据中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的教学能力。








扎实教学功底: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具备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普通话等教学基本功,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表达能力、文献阅读能力。








掌握教育技术:了解中学教育教学基本规律,掌握基本的现代教育技术及应用方法,能够将教育技术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结合,利用教育技术优化课题教学、转变教学方式。








班级

指导

树立德育理念: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在班级指导中把学到的中学德育原理与方法运用到班级实践活动设计中。








掌握管理策略:掌握班级组织建设和管理的策略与技巧,在教育实践中运用班主任班级管理的方法,并组织班级、培养班集体意识,获得班主任工作有效体验。








开展德育活动:能够在教育实践中,担任或协调班主任工作,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等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综合

育人

理解、掌握综合育人理论:了解中学生思想品德培育、人格塑造、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与方法,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价值,掌握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的教育规律。








开展综合育人实践活动:掌握德育及综合育人的途径与方法,结合多种教学模式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达到育人效果。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校园文化和社团活动等育人活动,具有综合育人的积极体验。








学会

反思

树立发展意识: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形成专业发展意识。








了解发展动态:了解国内外和本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了解行业实际及自身特点,结合本地区发展需求合理进行学业、职业生涯规划。








掌握反思技能:掌握批判性思维方法和反思技能,能够发现、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








沟通

合作

参与合作学习:充分认识学习共同体的重要性,具有团队协作的意识,积极参与和开展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中获得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的体验,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并在见习、实习、研习中加深体验与感悟。








具备沟通能力:掌握团队沟通合作的技能与方法,能够在教育实践中具备与学校领导、同事、学生及家长进行有效沟通交流的能力。